华北石油报社  
上一期    下一期

石油人的火车情缘

   期次:第7999期   作者:□许静

父亲今年75岁, 是新中国早期培养的石油大学生。1968年大学毕业后, 父亲怀揣梦想、 背起行囊, 走南闯北四处会战, 1976年来到华北油田。从此, 成都到北京的火车,记载了一个石油家庭和铁路的不解之缘。

1976年7月, 我不到两岁, 母亲带我从成都到河北探亲。当时, 父亲在华北油田北勘试油大队工作, 地点在廊坊一个叫凤河营的地方。这是母亲第一次坐火车, 在这之前, 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乡成都。我的外婆很是担心, 听说河北风沙大, 那里的人都吃馒头, 担心母亲吃不惯。对于第一次坐火车, 母亲记忆深刻, 看到蒸汽车头、 绿皮车厢、 木质靠背座椅, 感觉很新鲜, 整整36个小时穿山越岭的车程, 也并没觉得漫长。

虽然有思想准备, 但石油工人艰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还是让母亲震惊不已: 白花花的盐碱地、 简陋的帐篷和伙食、 随时都会刮起的风沙。上井回来的父亲脸上身上布满了油污, 根本看不出本来的颜色。一个月的探亲时间特别珍贵, 条件再恶劣也没有阻止母亲下定决心追随父亲来到华北, 扎根油田。

1978年, 母亲随矿, 成了万千石油大嫂中的一员, 一家人终于团聚。但是, 奔波并没有结束, 因为千里之外的老家, 还有老人和兄弟姐妹, 还有各种牵挂。

1986 年 8 月, 我小学毕业, 弟弟那年 5岁, 母亲带我俩回老家。弟弟出生在河北,还从没有回过老家。记得当时一票难求, 母亲排了一天一夜的队才买到回四川的火车站票。火车上人挨人根本无处下脚, 弟弟个子小, 钻进车座下躺着, 母亲抱着我坐在行李上。火车行至河南洛阳, 有旅客下了车,我和母亲总算有了座位。

在之后的30多年中, 我们一家人和大多数石油人一样, 数十次地在 “大家” 和 “小家” 之间往返。 “大家” 是油田, 车票是征程,石油人的事业就是在不停的奔波奉献中挥洒青春和热血。 “小家” 是妻儿和远方的亲人, 车票是相聚与分离, 石油人的生活就是在分分合合中憧憬幸福和美好。

近10年来, 我们一家人坐车的感受不断改变, 车速越来越快, 购票越来越便捷, 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一进入高铁车厢, 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站台和车门一样高, 再也不用爬上爬下了, 列车全程对号入座, 车厢里没有了拥堵, 走起来非常平稳, 再也听不到 “咣当咣当” 的声音。以前1800公里的路程, 火车要跑30多个小时, 现在9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如果选择飞机, 从北京飞成都双流机场, 只要两个半小时。 “大家” 和 “小家” 之间, 距离越来越短。

习近平总书记说: “现在,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将来, 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 对于父亲这一辈的老石油来说, 时代的列车呼啸向前, 载走了他们的 “青春” , 载走了曾经的光辉岁月。而我们和我们下一辈石油人, 必将不忘找油 “初心” , 勇担发展 “使命” , 在钻机轰鸣的生产一线, 在人迹罕至的荒漠边陲,一如当年朝气蓬勃的父辈们, 用青春去实现“我为祖国献石油” 的中国梦、 石油梦。

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