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黄延兵 通讯员丁家祥
4 月 30 日, 钻井四公司40665 钻井队即将搬迁至任38-2井, 责任工程师丛金龙又开始忙碌起来, 研究工程设计,翻阅邻井资料……
类似这样烦琐的任务, 丛金龙游刃有余。 “丛金龙心细稳重、 技术能力和责任心很强, 让他把关我们都很放心。 ” 说起丛金龙, 该队队长黄建中一脸的欣慰。
初生牛犊 迎来节节高
“别人干不了的自己要会干, 别人能干的要干得更好! ” 从干上钻井这行开始,丛金龙就抱着不服输的劲头, 在场地、 井架、 内外钳、 副司钻、 司钻岗位上持续苦练技能, 与同行 “较劲” , 激励自己前行。
2012年, 丛金龙成为该队技术员,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 不辜负组织的厚望。他主动拜责任工程师为师, 从量钻具、 记报表、 校正设备等基础知识学起, 逐渐向钻具组合、 钻井液性能维护、 井下风险预防与处理等高深技术深入, 利用业余时间大量阅读钻井知识资料, 通过实践与理论融合提升业务能力。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2013年, 他成为该队责任工程师, 岗位的变化, 也让丛金龙更加努力。每口井关键处, 他主动盯现场, 尤其遇到特殊井型、 复杂井段, 他主动放弃休假, 全程跟井琢磨钻井工艺。经过几年实践, 他积累了丰富的复杂井、 深井及特殊工艺井施工经验, 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心思缜密 换来优质井
“钻井是高风险行业, 技术上马虎不得、 大意不得……” 丛金龙经常这样提醒自己。多年一线工作, 让他认识到技术管理和安全管理一样, 必须严谨细致。
高 44-52X 井井底位移达 1187.64米, 井斜36.56度, 稳斜段长近2300米。丛金龙深知这是一块 “硬骨头” , 他和驻井工程师积极沟通制定技术措施。通过改变钻井参数, 优化钻具组合, 有效解决了定向托压、 大位移井携沙困难等问题。最终该井二开一趟钻完钻, 以钻井周期4.17天、 平均机械钻速70.38米/小时、 钻机月速8796.88米/台月, 创造了区块钻井周期最短、 机械钻速和钻机月速最快纪录。
每到一个新区块, 他总说: “第一口井我们可以当客人, 学别人的经验, 摸清井下情况, 但第二口井我们必须当主人, 展示自己的技术实力。 ” 西柳10-150X井是丛式井组的第6口井, 离最近邻井距离仅3.32米。针对防碰绕障技术难题, 丛金龙精心制定适合本井的防碰措施。最终, 该井以钻机月速8624.32米/台月、 机械钻速44.01米/小时的高指标, 打破区块沉寂多年的施工纪录。
谨记红线 守来平安行
井控工作大于天, 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灾难性事故。作为钻井队井控工作直接负责人, 丛金龙心里始终绷着一根弦——严守井控红线, 确保绝无一失。
每口井施工前, 丛金龙认真分析和识别井控风险, 制定有针对性的削减措施,对全体员工进行详细交底。每次井控设备安装好后, 他都严格按照标准再检查一遍。开钻后, 严格抓好设备巡回检查、 “坐岗” 等制度落实, 确保井控设施灵活好用、井下无险情。
该队使用的远控房常出现小故障, 既耽误生产, 也不利于对设备状况的掌握。于是, 丛金龙虚心向专业人员请教故障修理知识。通过长时间实践和学习, 他积累了丰富的修理经验。同事常跟他开玩笑:“以后可当井控装置修理专家了。 ”
日常, 丛金龙利用班前班后会对新员工开展 “传帮带” 、 老带新, 利用公司APP答题系统, 开展 “每日双二十” 活动, 加强井控知识学习。3年来, 在上级各次井控检查中, 40665队井控抽考成绩均在98分以上, 丛金龙本人次次拿到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