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上一期    下一期

朱佩华: 用青春逐梦的80后

   期次:第7952期   作者:通讯员刘红菊


他叫朱佩华, 是采油一厂输油作业区任一联合站的一名员工, 一名 80 后“油三代” 。37 岁的他, 自小便耳濡目染受父辈影响, 很小就有了石油梦。大学毕业后, 为了实现石油梦想他毅然选择留在油田, 投身热爱的石油事业。

参加工作第一天, 父亲便告诉朱佩华: “要想干好石油工作, 苦点累点不算啥, 这些是你实现梦想的必经之路!要多学习少抱怨! ” 这句话也是爷爷曾经对他父亲讲过的, 现在这句话又深深地扎根在朱佩华心里, 成为他前行的动力。

为了成为工作中的一把好手, 朱佩华在工作之初的培训时就选择了最为辛苦的电焊工。参加工作之后他又陆续报名学习了低压电工和集输工, 业余时间还自学了工业自动化专业, 学习的东西多了, 工作起来就更加得心应手, 也更加熟练。在2017年采油一厂集输工技能大赛中, 他通过自己的刻苦练习一举夺得冠军, 这一次小小的成功为朱佩华实现自己的石油梦想增强了信心。

随着油田的发展, 智能化建设已成为大势所趋, 但在自动化系统运维和设备维修方面还需要依赖厂家完成, 无论时间还是资金方面都是很大的消耗, 甚至影响到正常生产。朱佩华发现这个问题后暗暗下决心要拿下 “自动化系统自主维护” 这一难题, 于是在厂家安装或维修的过程中他就在一旁认真看、 仔细学, 不懂不会就求助于网络和书籍。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学, 他真的就把这块 “硬骨头” 给啃下了。现在不

论是中控系统组态软件的编写, 还是中控机各种功能的实现、 增加或者修改他都能独立完成。甚至他还学会电动阀、液位计、 油水界面仪等自动化设备的维修、 更换和调试。近两年, 他维修各种电动阀10余次, 自己更换、 安装、 调试储罐液位计10个, 仅节约维修费就近20万元。

工作中, 朱佩华不光善于动手, 更善于动脑解决问题。他发现任药外输线泄漏报警系统经常出现断线的情况, 对管线监控造成很大影响, 他就想办法对该系统进行通讯链路优化, 使系统稳定性得到大幅提高, 解决了通信不畅的问题。这一项小革新在厂QC成果展示中获得了一等奖。另外,他还经常询问员工在工作中遇到哪些难题, 然后想办法帮助解决。

集输大站里量油检尺是每天必做的工作, 可到了冬季, 储罐最上层的原油温度低, 很容易形成 “油盖” 无法检尺量油,影响数据录取。朱佩华知道后, 设计制作了一款 “量油管预热筒” , 在量油前就能将 “油盖” 化开, 解决了冬季量油难的问题。这项发明创造在厂基层员工创新创效活动中也获得了一等奖。类似的问题朱佩华还解决了很多, 大家都称他为“难不倒” 。

任一联合站是华北油田的标杆队站、 窗口单位, 担负着重要的使命, 在年初选举该站副站长时, 作业区领导和员工一致将目光投向朱佩华。把这项重任放在他的肩上, 这是大家对他的一种信任, 也是对他工作能力和责任担当的一种认可。

“树立远大理想, 热爱伟大祖国, 担当时代责任, 勇于砥砺奋斗, 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 ”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六点具体希望和要求。而朱佩华也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切。经过不断历练, 现在的朱佩华已经更加成熟自信, 正踏着稳健的步伐高唱青春之歌, 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

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