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上一期    下一期

又是一年 “清明” 时

   期次:第7941期   作者:□姚煜昕

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是清明节, 它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节日, 也是二十四节气里唯一演变成节日的节气。 “清明节” 还在2013年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也叫 “踏青节” , 距今已经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年之中气候最好的季节,人们除了祭祖、 缅怀亲人, 出门踏青也是人们的最爱: 公园、 广场、 郊外, 草地上、 池塘边, 到处都是人。大家脱去了厚重的棉衣, 穿着春装, 徜徉在温暖和煦的春光里。

古人在清明节喜欢插柳、 踢蹴鞠、 荡秋千;而现代较为流行的是放风筝。造型各异、 色彩纷呈的风筝在天空中飞舞。孩子们是最开心的了, 跟着风筝的上下翻飞四处奔跑, 他们天真爽朗的笑声在空中回荡; 高高飘扬的风筝好像把人们的烦恼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也把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 的心愿散播在广阔的天际。花依旧是踏青的主角, 也是这个季节里最寻常的。人们不再为一朵花的盛开欣喜雀跃。放眼望去, 遍地都是盛开的梨花、 李花、 杏花、 桃花, 还有很多不知名的花……就像朱自清先生写的 “赶趟儿似的,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 似乎古朴的笔和先进的相机都诉不尽它们的美, 各色的花和吐翠的柳枝、 萋萋的芳草、蒙蒙的细雨共同编织了一个五彩缤纷、 生机勃勃的春天.

清风拂面, 春和景明。自古先人留下了许多有关 “清明节” 的诗句。唐代白居易的 《寒食野望吟》 写尽了人们扫墓时的悲苦凄凉。南宋陆游的 《临安春雨初霁》 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昏暗的无奈和清明节对 “回家” 的向往, 那句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极富画面感。最出名的还是唐代杜牧的 《清明》 , 纷纷扬扬的细雨里, 那骑在牛背上、 遥指杏花村的牧童, 永远定格在我们有关 “清明” 的记忆里。

值得一提的是有关清明节有一幅国宝级画作, 那就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 , 它为我们生动呈现了北宋清明时节东京汴河两岸的热闹景象, 让我们对宋人的 “清明节” 有了更多的了解。

有关清明的歌曲, 许嵩演唱的 《清明雨上》深入人心。伴随着悠扬婉转的笛声, 那带有浓郁中国风的歌词不知不觉就把我们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 “折菊寄到你身旁, 最怕不觉泪已拆两行” , 最戳中我们的泪点; 这首歌舒缓的旋律, 仿佛让我们闻到了细雨打湿青草散发的芬芳味道, 被大自然打翻的调色板, 涂染出的绝美春景, 更让你的眼睛应接不暇。那景致也让属于这个季节的忧伤变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们不仅要活着, 还要好好地活着, 珍惜眼前的美景和幸福, 才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回报和思念。

在我四十多年的生命里, 先后经历了三位至亲的离去: 姥姥、 父亲, 还有视我如女儿般的婆婆。他们都是善良、 本分的人, 总是替别人着想。他们的言行告诉我和我的孩子: 一个人活在这个世上, 不能只为自己活着, 还要与人为善,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处事之道。他们的先后离去也告诉我, 一个人的 “死” 意味着这个人真的 “没” 了, 你永远也见不到他 (她) 了, 除非是在梦里……虽然我们现在的亲人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一定要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时光, 因为不知道哪天, 你就会和他们在路上 “走散” 了, 再也无法相聚。在月圆之夜, 我常常一个人抬头望月。夜那么静, 月光皎洁, 他们三个人的面庞总会出现在我的眼前, 仿佛他们也在天上默默地注视着我, 那目光给我温暖, 也给我力量……

又是一年 “清明” 时, 不论你出门在外, 走得多远、 多久, 在这个时候, 你都会朝着家的方向遥寄一份思念和祝福, 因为那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的、 不可或缺的精神密码和文化传承。而思念、 缅怀不仅仅是感伤, 那些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已经被岁月历练得无比坚定、 坚强,它激励着我们朝着更美好的生活方向迈进!

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