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资源“绿色”开发

—采油三厂作业六区绿色低碳发展纪实

    期次:第5453期   

特约记者  蒋国霞  通讯员  邓博辉

近日,采油三厂作业六区小六站、小九站6口注水井高压调低压工艺流程完成施工。这是该区加强节能低碳建设的一个缩影。

从负效益关停的乌马营井区到小集节能低碳建设,从停用高耗能电动机到使用新型节能电动机……近年来,作业六区在挖掘“黑色”资源的同时,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绿色开采,推动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截至6月底,作业区总能耗同期对比减少663吨标煤,电量同期对比减少534万千瓦时。

科技赋能,展现绿色发展底色

历经多年勘探开发,作业六区能耗高、运行成本高的问题日趋严重。技术人员聚焦科技赋能,进行绿色优化,企业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展现了绿色发展底色。

针对“大马拉小车”等高耗能设备装置,该区逐台排查分析,加快设备更新换代,最大程度减少设备无效能量损耗。截至目前,启用新型变压器6台,使用新型节能电动机16台,设备损耗降低40%。同时,积极引进使用新型空气源热泵,陆续替代油井管线电加热器5台,日节电2000千瓦时。

作业六区加强高科技新设备的试行试用,在实验点安装使用新型自动智能调速油井控制柜和智能间开控制柜,实现单井节电50%。加强绿色电力能源替代工作,目前该区40%的注水井在智能远传系统中使用光伏发电。

将天然气业务作为绿色发展的战略方向,作业六区自主研发新型电泵井口电缆密封装置、新型油井加药装置等设备,有效提高作业区天然气集气率,为提高天然气发电量打下坚实基础。目前,作业区增加日发电量8.7万千瓦时。

技术加持,立起绿色节能航标

结合节能降耗总体计划目标,该区立足能耗与碳排放现状,加强节能低碳技术应用,努力向“双碳”目标迈进。

按照“统筹考虑、整体优化、集中实施”原则,该区采取调整产液结构、优化工艺参数等手段,切实降低输入功率,提高有效功率,实现节能工作由降本增效向低碳引领转变。今年前5个月,对低产量、低液量及低效益油井实施关井,累计节电17.54万千瓦时;做好优化修井设计、动态调整制度、优化调掺试水等工作,同期用电负荷下降907千瓦时。

立足工艺特点,该区充分挖掘已建生产系统节能潜力,深入应用注水系统高低压系统分离等节能技术,有效实现降本增效。结合各注水系统注水井压力情况,对小六注水站25兆帕系统实施降压注水,注水单耗明显下降。今年前5个月,作业区注水单耗指标完成10.36千瓦时/立方米,同期对比减少0.45千瓦时/立方米。另外,开展注水有效性分析,筛查出无效注水井1口实施关停,日节电102千瓦时,累计节电0.92万千瓦时。

绿色管理,描绘绿色生态画卷

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该区以绿色管理低碳生产为抓手,从末端治理转变为源头管控,全面推进低碳清洁环保工作,“黑色”资源实现了“绿色”开发。

年初以来,在依托规模性节能工作量的同时,该区持续加强电力运行分析跟踪,坚持总用电、日购电、日发电“三图合一”管理方式,宏观反应作业区设备负荷、发电及日购电使用动态,为技术人员精准分析、制定下步用电举措提供科技保障。

通过对200余口油井逐井建立全面功率因数检测图表发现,抽油机配备的低压电容补偿器,大部分运行超过6年,电容补偿功能严重受限。对此,该区电力组与节能管理人员一起制定详细的检测更换计划,针对功率因数过低油井低压电容进行更换并复测。目前,作业区油井低压功率因数整体提高20%。

作为负效益的乌马营井区,6口生产井每天生产能力仅有7.8吨,且乌一站至段一联的外输管线长达9.8公里,多处管线处于沟渠内,管线腐蚀严重仅用于外输污水,安全环保隐患大。经过多次讨论调研,该区于今年2月底果断关停这一油区,停运耗电设备9台,累计节电25.30万千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