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茜 袁滨
电力巡检人马伟,一天平均要走2万多步。刮风下雨的恶劣天气,重要的线路上总能看到他巡检的身影,被职工们称赞为“巡检黑鹰”。
踏着泥泞的田间道路,在风雨中对110千伏线路巡视,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渴了就拿出随身携带的水壶喝口水,汗水顺着脸颊不断流淌下来,湿透了胸前艳丽的宝石花,这已经成为马伟的工作常态。
“为油保电,奋勇争先,保障生产,守护万家灯火,是我们石油电力人的责任!”大港油田电力公司线路分公司高级技师马伟铿锵有力的话语间满是责任。
“鸟语花香”与巡检的协奏曲
由于气候及周边环境的改变,油田线路深受“鸟害”,跳闸故障频出,严重影响油区生产及居民生活用电。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始终刻印在马伟心里,“在保护鸟类的前提下保障安全用电”成了解决一问题的基本准则。
据此,马伟成立QC小组进行攻关。在鸟筑巢最频繁的时间,他和小组成员们逆行而上,从日出到黄昏,从油区到农田,每日都在研究观察喜鹊筑巢的特性,对喜鹊筑巢的时间、进度、区域性,不同时间、气候下各种驱鸟器的驱鸟效果一一记录。
“保护鸟类正常栖息,保障电力可靠运行”是专家们清除鸟窝的基本原则。针对线路重点巡视区域,马伟带领工作小组研究应用强磁驱鸟器,采用风光结合,利用物理特性驱鸟,把对鸟类及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清除鸟窝时,马伟与小组成员做到随搭随清,让鸟类远离高压线,既保证鸟类的正常栖息,又保障油田生产建设。通过此举,线路“鸟害”故障率下降了70%,大幅度减少线路停电时间。
“巡检黑鹰”的成长
“传统的人工巡检要迈开双腿翻越沟壑,甚至人工攀爬几十米的铁塔排查,效率低且耗费体力。”马伟说,巡线工作一度被调侃成“远看要饭的,近看巡线的”。如何提高巡线效率、质量,这个问题始终在马伟脑子里打转。
2021年,春节假期后第一天上班,公司提供培训“无人机飞手”的机会。那时大家都是一头雾水,谁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出于对前沿技术应用的敏感,马伟主动报名参加了无人机驾驶员培训。经过22天的每天近12小时的刻苦训练,顺利通过考核,成为电力公司第一个取得民航局认证的无人机驾驶员资格的“飞手”。他兴奋地说:“无人机就像天空的雄鹰,能发现人工巡线难以发现的缺陷。”
为了让巡检更加精准细致,必须把“操作无人机”和“电力线路精细化巡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拍摄效果,拍清楚铁塔上各个部件,甚至是牙签大小的销子等部件,这对无人机的角度、距离、驾驶员的操控都有着极高的要求。
马伟暗下决心,勤学苦练。电力公司实训基地新建成110千伏线路成了他的训练场———晚上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补强理论知识,白天针对每个部件不同位置多角度拍摄,找出最清楚、最便捷的飞行方式。一个月下来,他巡视完一基杆塔从最初的20分钟苦练到4分钟内。
马伟结合自己多年来线路运行管理的经验,先后编制出直线塔、转角塔等输电线路杆塔巡检要求及规范。
导师带徒促进“群鹰翱翔”
马伟不仅自己执着于钻研创新,还带动了更多员工沉下心来钻研技术。
他采取“手把手教”“一对一带”“点对点帮”等方式,对无人机飞手巡检设备缺陷、航线飞行的业务进行逐步培训提升。
在对输电线路杆塔精细化巡检时,绝缘子串上的各个销钉穿入方向不同,无人机需要多个方位角度拍照。飞手黄坡在无人机换方位角度拍照时,经常丢镜头,无人机稳定后再重新查找拍照设备,造成巡检效率低,视觉疲劳严重,导致其工作情绪不佳。
马伟发现此问题后,悉心开导黄坡,将自己使用无人机云台跟踪、框选什么样的部位才不易丢镜头都一一演示给黄坡,并陪他一步步练习。黄坡飞行技巧显著提高,巡检效率大幅提升。
油田春秋两季多风,在风力超过8米/秒的时候无人机云台会产生一定的细微抖动,在拍摄销钉这种细小的物品时,易造成照片模糊影响巡检质量。针对这一问题,马伟在现场反复进行飞行演练,观察无人机不同风力下空中倾斜姿态对云台的影响,并针对无人机总结出一套快速对焦、清晰拍照的办法。
在他的带领下,班组成员成功解决了无人机拍照不清、红外测温偏差等诸多技术难题。
在他悉心指导下,劳永斌、黄坡、王骞、刘志超等人成为了电力公司巡检岗位上的新一批“巡检黑鹰”,齐飞油区蓝天。
从2021年到现在,电力公司无人机数量从1架到5架,无人机驾驶员从1人到8人,一年巡视杆塔从0基到2500多基,发现危机线路运行严重缺陷7处,避免了7次大面积停电事故。
当你抬头看见飞翔在巡线路上的无人机时,他们的背后更是一群脚踏实地却翱翔于大港油区风雨无阻的“巡检黑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