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雨巷,一家小店,一块熨斗糕,一种记忆。
熨斗糕,巴渝人家童年的回忆。熨斗起源自明朝,本是用来熨烫衣服。往后,聪明的巴渝人往里面加入米浆,烤熟,成为了一道川渝人家记忆里的那一抹甜。这就是熨斗糕的由来。
山城巷里,虽是早春时节,可冬天的寒冷还没有离开,绵绵细雨中,巷子深处却闪着暖暖的灯光。我加快步子,踏过青石板路,进到巷子深出。
卢婆婆的熨斗糕小摊已早早营业。十年来,她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背着新鲜的米糊和原料,来到山城巷支起她的小摊。在这清冷的街头巷尾,熨斗糕的香味,显得格外温馨。
闻着糕香,看婆婆做糕,总是会忍不住直咽口水。卢婆婆在锅前不慌不忙地操作着,身边虽已经围了些人,每个人都在耐心地等待着,估计大家都被这行云流水般的一番操作吸引住了。
一面大铁板上放着十几个乌黑的小铁罐,一旁立着一大盆米糊。泡发了一天的米浆融合上甜滋滋的白糖,再打上黄灿灿的鸡蛋,增味添色,不必吃,就看着,也有几分食欲。料已备齐,炉火正旺,铁板已热,开工,做糕!
只见卢婆婆将米糊舀进漏斗之中,随着她轻轻一按手柄,米糊缓缓注入了铁罐。铁罐激动地“哧啦”地叫了起来。米糊在铁罐里欢呼着,泛着快乐的泡泡,唱着属于熨斗糕欢乐的歌谣。
此时,婆婆却不慌不忙,抽出一根细长的铁针,那针就如同灵巧的小蛇,上下翻飞。轻轻一挑、一拨,那已经成型的米糕就像那金色的娃娃,轻快地翻了个身。再往糕面刷上一点油,在铁罐里舒服地躺上一会儿。而后,穿着金色衣服的熨斗糕就出锅了。
卢婆婆用纸包住,递给了每一个人。
捧着这熨斗糕,它暖暖的,犹如一个小太阳,烘得人心里也暖暖的。细细地品尝一下,金黄的外表酥脆香甜,里面的芯软糯可口,甜而不腻,散发着浓浓的米香,让人咬上一口,根本停不下来。早饭吃上两三块,再喝上一口山城巷现磨的豆浆,让人一天都充满了干劲。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西方早餐涌入中国,这藏在街头巷尾的熨斗糕,正在缓缓地、无声地、轻轻地流逝。而卢婆婆这套制作熨斗糕的工具与手艺,一直跟在身边,从未丢失过。她,一直坚守着这座城市的一份记忆的味觉。
真心地祝愿像卢婆婆这样既能腾“熨”驾雾,又能有八“斗”之才的手艺人,生意节节“糕”!感谢他们为巴渝子弟守住了记忆中最后一抹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