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管道完整性管理标杆示范单位重庆气矿 升级管道管理力保 “上产50亿”

    期次:第1022期   


本报讯(记者宋敬涛)3月22日,重庆气矿在一季度QHSE管道管理委员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创建管道完整性管理标杆示范单位,力保上产50亿目标实现”。

构筑新思维导图

“管道完整性管理处于中间环节,前影响产能发挥、后制约市场营销;同时,内外部不确定的动态因素又易形成安全隐患。厘清理清管理新的思维导图十分重要。”气矿分管领导指出。

管道大排查工作随即展开,分区分类方案及时出台,分类施策提升安全保障。

“3+5+5”管控指导意见明确:3条城区东北部气源管道主要强化外腐蚀控制,5条城区西南部输气管道主要加强清管秩序、开展智能检测,5条核心城区配气管道优化管网、加强阴保及清管、开展检测技术攻关。

气矿针对投运时间长、本质状况较差、外部环境复杂、运行风险较高的16段400余公里管道,按照四类原则逐段明确管控方案,拟停运报废3段、替代6段、更新改造6段、加强监管运行1段。

“思维导图的建立,让气矿从事管道管理和巡检工作的同事们更加精准的认清了工作的重点和思路,达到了对机说法、有的放矢的目的。”管道管理部一负责人说道。

固化工作法运用

目前,气矿已在确保本质安全方面创新形成了“3233”、在防控外部风险方面形成了“9755”两项工作法,为推动实现管道保护“地面标识规范化、巡检巡护标准化、宣传走访常态化、监控手段信息化、应急处置联动化”等五化管理提供了遵循。

“按照工作法的要求,我们针对黄202井区管线穿孔失效的情况,从源头治理和功能完善两方面,采取了预防性换管、杀菌剂加注制度优化、清管功能完善、吹扫周期加密等4项工作举措,有效实现了该管段的正常运行。”永川采输气作业区负责人介绍说。

据悉,气矿去年共完成近70余公里的管道智能检测、200余公里的缺陷修复,换管修复90余处、加强修复100余处、绝缘层修复1000余处;持续三年开展输气管道阴极保护专项评价,已对1400余公里输气管道阴保检测评价实现了全覆盖,有效提升了管道本质安全。

锚定科技化目标

围绕“2025年初步建成智能油气田”的战略目标,气矿在管道业务数字化转型方面部署了“数据资源中心应用、设备设施完整性管理、数字化应用建设、智能化应用探索”等4个方面的11项工作。

目前,气矿构建推行的“一库一平台”,已形成了数据源统一的“共享数据中心库”和全业务链共享的“数字化融合平台”。

管道智能巡检模块已经启用,每年近4万余个、近700万次必检点的巡检监督完成率达97%以上;无人机巡检成果已经入库,1100余公里重点管道巡检正射视频投影的高清影像全貌实现了可视化,管道巡检的过程管控得到有效提高。

同时,气矿针对现场实际存在的问题与难点,持续强化科技攻关、加大创新应用,突破低压低流速小口径管线内检测技术边界条件瓶颈、卧120井至黄葛增压站等两线的内检工作有效推进,创新推行电加热毯举措、储相线低温治理成效明显,气矿完整性管理成果专著编撰成册。

“2022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将在重庆举办,气矿不仅仅是要做好相关筹备工作,更重要的是把气矿数字化管道集成智慧平台建设的成果有效展示出来。”管道管理部负责人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