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军在井场工作。


李海军创新工作室一角。李海军指导同事进行操作训练(拍摄于疫情前)。
新港公司的主要生产对象是稠油。这是一种非常规状态的原油,在技术工艺和生产工具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
今天的李海军,是新港公司4个采油作业区区长心心念念惦记的“红人”。不为别的,只为了他发明的“油井套压释放装置”。
2021年年底,李海军的“油井套压释放装置”设计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他的这项发明,不仅保证了稠油油井密闭安全环保生产,避免直接外排释放套压造成的井口污染,还杜绝了有毒气体对员工造成的伤害。这么好的东西,早拿到早安装早见效,谁不眼馋?
可鲜为人知的是,现在的这个设计已经是他的第四代产品,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他已经“啃”了近16个年头。
早在2006年,细心的李海军在工作时发现,抽油机在采油过程中,套管压力过大会导致油井产量大幅下降,可如果直接在井口放压,容易污染环境不说,噪音和有毒有害气体也会影响员工身体健康。长期以来,油田投入很多人力物力财力,想了很多办法,但都没能根本性解决这一问题。
李海军决意要攻破这道难关。先要确定套管释放压力范围。他跑遍现场,搜集大量井口套管压力数据,结合抽油机运行产量情况,进行了细致的综合分析。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这还是最简单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构建运作机理才是最困难的。
他从网上买来几十种不同样式的单流阀,研究压力释放机理。
“有一种垂直安装的球形单流阀应用很广,我本来对它抱有特别高的期待。”李海军说,“可仔细研究发现,我们肯定用不成。”
原来,这种单流阀的垂直结构容易导致油水分离,在新疆冬天低温环境下很容易发生冻结失去作用,尤其要命的是,原油介质中含有沙泥杂质,很容易导致发挥压力控制作用的球体卡死……李海军不死心,井口有缺陷,那就改造井口;缺压力显示,那就装嘴子套封堵器……有时解决了旧问题,新问题又冒了出来,李海军在创新之路上不断闯关夺隘。
有一次,新装置要做试验了。那可是他花了好长时间、精心做出来的样品,他自认为已经是“完美”的方案了。
一颗迫切的心带动着李海军死死盯住了新装置。没成想,样品构件直接断在了管汇里头。
“怎么可能不郁闷、不失望啊?”李海军苦笑,“那还能咋办?继续搞呗!”
拿着断成两截的样品构件,他直奔机械加工厂找到加工师傅一起琢磨原因。断裂原因很快查明:构件直角处的焊接缝不耐腐蚀环境,无法承受足够压力。找到原因就好办,研究材料换材质,改造结构用一体成型的。果然断裂问题得到了解决。
类似这样大大小小的尝试,李海军不知道搞过多少次,又受过多少次打击。为了实验效果,“连每一个螺丝,都是我精挑细选过的。”李海军说。
在新港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橱窗里,静静地躺着他这16年间做出来的四代“油井套压释放装置”。拿出来一件放在手上,李海军熟稔地拧动着各种机构,介绍着每一代产品的改进,眼中燃烧着从未熄灭的热情火焰。
指着最新定型的“油井套压释放装置”,李海军说,“这还不是我最满意的设计,还有改进的空间。”
从1997年来到油田工作,面对科技创新提效增产服务油田这张考卷,李海军已经答了25年。
25年间,他取得国家专利40余项,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优秀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2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一线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新疆油田公司工人技术发明奖2项……被新疆油田广大员工认为是当之无愧的“稠油鲁班”。
现在,堆积如山的荣誉证书和不断变大的发明展示橱窗已经被李海军甩在了身后,他的目光望向了更远处:“现代化采油,这张考卷我还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