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让自己成为自己,让别人成为别人,无惧风雨,直面困难,终会成为最好的自己!
她从一名毫不起眼的普通采气女工,扎根一线认真搞事业,10年的时间成长为了全国“技术能手”和企业技能专家。逆袭之路上,她像野蔷薇一样傲然绽放,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不仅实现了自我人生价值,更引领着一大批后来者为重庆气矿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油气田公司决胜500亿战略大气区、建设“气大庆”贡献力量。
人物名片
谢利平:女,中共党员,中国石油采气高级技师、西南油气田公司采气技能专家,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现任重庆气矿梁平采输气作业区第一党支部书记,作业区“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技术带头人。曾先后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青工、四川省“五一”劳动奖章、重庆市“三八”红旗手、重庆气矿“十大”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
一粒种子的方向是冲出土壤,寻找阳光;一条根的方向是伸入土层,汲取更多的水分。
1999年,谢利平被分配到重庆气矿开江讲治脱水站实习。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脱水站。看到站场密密麻麻的管线、错综复杂的流程、繁多细碎的参数,年轻的她有点手足无措。
然而,她很快就找到了人生方向:就算是当采气工,也要当一个优秀的采气工。这是父亲送别她参加工作时交代的一句话,她始终铭记在心。
认真搞事业的小女工逆袭成“顶流”
一张桌子、一支铅笔、一付尺板、一叠密密麻麻的草稿纸、一件件工具就这样包围了谢利平的所有休息日。一个阀门有几种作用?内部构造是什么?太多问号充斥在她脑海中。在师傅的传授下,她熟知了站上所有的工艺流程,背熟了数百个生产参数。不到半年,脱颖而出的她以实习生身份破天荒的担当起迎检“解说员”。这次意义非凡的解说开启了谢利平的梦想之旅:原来,我真的可以做到!甚至,还能更好!
实习期结束,谢利平被分配到天东29井。这个井站很小,小得在一张四川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分布图上几乎都找不到。在这个掩映在大片油菜花田中的小小井站,谢利平一干就是15年。
2004年,谢利平担任了天东29井班长。面对当时井站人手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情况,她想着既然当了班长,那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拼命地干呗。一次,上级领导来检查,随口抽问了一名员工“燃料气流程倒换”问题,这名员工却要依赖谢利平的提醒才能完成。“小谢,你这样当班长怎么能行?我给你2个小时时间,你自己想想应该怎么把你会的知识传授给大家,让大家都能掌握?我等会再来抽考。”
通过这件事,谢利平明白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班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整体。
要想成为优秀的团队,必须要有优秀的管理。怎么办?如何做?众多问题无不考验着年轻的谢利平。
“班长要管、班长敢管、班长会管”,谢利平创新提出“三管”措施。定期召开班务会,征集员工对班站管理的建议和意见;班长员工互动考核,促进业务水平共同提升;结合班组自身实际及时修订班组管理办法,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你若不想做,总会找到借口;你若真想做,总会找到办法。
谢利平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之余,更重视对班组员工的培训。画工艺流程图比赛率先打响;清洗孔板阀、事预案演练等集中式实作成为家常便饭;你问我答、班组讨论等小型、多样、实用的岗位互动式练兵遍地开花;职工夜校、“自主点餐”“结对帮扶”式培训开展如火如荼。
“你们休息一下,我去。”在探索班组管理和技能提升的路上,谢利平带领的班组没有工作推诿,更胜似一家人。一次,站上突发干气泄漏,“派谁去紧急处理?按理男职工力气大更适合,但我作为班长怎么能把大家置于危险之地?”没时间多想的她,毫不犹豫背上空气呼吸器,拿上抢险工具和技术员赶到现场。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几名男职工纷纷紧随在她身后,抢过她手里的扳手说:我们来,你放心!
扎根井站15年,她把多年的工作经验形成了以“五零五力”为核心的“谢利平工作法”在中心井站推广运用,成为班组管理工作的行动指南。其培养的徒弟逐渐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企业技能专家,在各级技能竞赛的舞台上摘金夺银。而她自己也在2009年集团公司首届采气工职业技能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实现了站上冠军领奖台的梦想。
2018年,当谢利平作为川渝石油企业唯一一名女性职工代表参加中国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时,她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留下了一张纪念照。
此刻,她的梦想插上了翱翔的翅膀。
没有真本领不揽瓷器活的领跑者
荣誉纷至沓来,捧回一份份奖状的她此时却无比清醒,“在拿到奖状的那一刻,荣誉就是过去式了。”
“一个人能力再大是有限的,只有将团队的力量全部调动起来,才是无穷的。我想把学到的技艺传授给更多人。”
当梦想再次插上翅膀,一份机遇摆在了她面前。
2015年,为充分发挥技能人才在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解决现场生产疑难杂症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她在组织牵头下筹建成立了“谢利平技能专家工作室”。以走出去、请进来、勤交流、常竞赛等方式,带领作业区的技术排头兵以专业技能和创新智慧服务生产、服务一线。
记得某年冬天,作业区屏锦配气站调压阀出现了故障,下游压力波动频繁,甚至出现了压力超高安全阀起跳现象,供气非常不稳。险情亟待解决,得知这一消息,她立刻和工作室成员赶到场站,冒着凛冽寒风紧急处理。
黑夜降临,气温降至4℃,大家伙手也僵了,肚也饿了,但调压阀拆卸组装了3次却始终没有解决问题。“要不别修了,直接申请换一台新的调压阀。”“那怎么行,一台调压阀好多钱啊,我再想想办法。”她将调压阀拆回基地,连夜请教作业区的领导、技术员,查找结构原理资料,将每一个部件都拆卸下来细细查看。终于在一个头发丝粗细的小孔里找到了症结所在,将该小孔疏通后才解决了调压阀调压不稳的问题。
在她的带动下,工作室积极探索增压装置故障成因,降低停机率;研究玻璃钢管线修复技术,组织修复作业;带领团队开展各类阀门故障排除和维修工作;收集典型检维修案例48项汇编成5本操作手册,用于指导班组日常维修......多年来,工作室共解决一线生产技术难题130余项,完成技改创新16项、提交合理化建议76项、实现降本增效300余万元。“一种先导式安全阀的防腐改造”“一种柱塞泵阀盖拆卸工具”等5项技改成果成功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作为创新创效的领跑者,谢利平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并不孤独。一批批“技能好、有特长、善创新、敢啃硬”的骨干力量与她并肩前行。工作室成立至今,3名技师成长为高级技师,5名高级工成长为技师;梁军平在2017年西南油气田公司增压技术比赛中获得第二名,陈健在2018年重庆气矿管焊电技术比赛中获得金牌,万戈在2019年西南油气田公司技师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采气专业金牌,李明获采气专业银牌,徐学进获增压专业银牌。
如今,谢利平感到最骄傲的是专家工作室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井站员工的认可。现在她经常接到员工电话:“谢专家,我们站上又来了新设备,你们好久下来给我们培训一下?”
走在通往井站的泥泞小道上,耳旁传来嘶嘶作响的天热气气流声,看着在田间地头蓬勃绽放的野蔷薇,谢利平心生欢喜:我喜欢生命力顽强的野蔷薇,因为在它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不服输的心。
谢利平常说,我只是一个父母亲多次手术而未能陪伴在身边的不孝女儿;是一个孩子摔倒了也不能为他拂去尘土的母亲;是一个也想和先生花前月下看场电影的妻子。
但更多的,我是一名普通的采气女工。(吴平 刘家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