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高原红

——辽河物探处宁西三维勘探项目生产纪实

    期次:第844期   

高歌一曲信天游,再擂一段铿锵激越的安塞腰鼓,物探人身上的石油红再一次与黄土高原激情碰撞。这里的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力,这里的沟壑积蓄着磅礴的力量,这种强劲力量终将在能源勘探者的不断探寻中喷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国家“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奏响最强音。

鄂尔多斯盆地宁县西三维地震采集项目是辽河油田近年来部署规模最大的项目,也是辽河物探处转战黄土塬地区施工生产以来最大的项目。面对相互交错的沟壑、塬台、川道,如何克服巨厚黄土塬屏蔽、提高资料信噪比?如何使用井震联合在高原区实现高效采集?如何克服特殊地表、恶劣天气对生产带来的层层阻碍?这是摆在辽河物探处面前不可轻易跨越的“鸿沟”。

政策导向

统筹协调

坚持上下一盘棋


塬台区域钻井

宁西项目满覆盖面积630平方公里,工区为典型的黄土山地地表,沟壑纵横、跌宕起伏,山地海拔在900—1380米之间,交通条件较差,信号难以覆盖。受气候及地表限制,项目实施的最佳施工窗口在10月上旬至12月中旬之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生产运行面临诸多挑战。

辽河物探处立足勘探生产的实际需求,大胆推行地震项目骨干化和项目化建设,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采取公开竞聘和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队伍,参与项目人员优中选优,彻底扭转地震队“耽于养人”的困境,真正实现了将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进行模块化的重组,解放地震项目加速向“效益中心”转变。

物探处建立了随项目而动的项目协调组,处级领导亲赴一线靠前指挥、机关人员进驻现场保障生产,对影响生产效率、安全运行、质量管控的主要因素,能解决的就现场敲定,能改进的直接落实到制度中,真正发挥靶向作用。

“由于地下砂砾和江石层特别坚硬,洛阳铲钻工每天只能打11口到13口井,经过协调组与承包商协商后,他们愿意配合地震队的生产安排,集中效率快的钻工突击塬台、农田区,集结机械钻攻克河套、川道区域,钻井日效由原来的1100口提高到2600口,效率提高了一倍还多。为了提高钻工的工作热情,协调组还批准我们用现金对高产钻工发放奖励,钻工们心里乐呵,干劲十足。”钻井组长卢俊生非常感谢协调组给予的现场帮助。

必要条件

技术创新

驱动智能化集成发展


手机提交完井情况便于质量控制

十三五”以来,勘探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持续应用极大地改变了地震项目的生产模式,智能化、信息化、机械化、集成化已经成为项目生产提质提效的保障。宁西项目工区属于黄土山地地表,技术方案中高密度点位难以均匀布设、井震联合作业协作控制难度增大、地表跨度大使多项作业难以顺畅衔接……这些关键问题都需要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技术创新来一一解决。

物探处利用无人机研发设计小组自主研发的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所拍摄的1:1000航片可以对地面障碍物进行精准显示,实现3D可视化预案设计,缩短预案周期50%,人员节约6倍;为了准确落实浅层含油富集区和有利含气目标区,项目通过多次试验确定采用“井炮小组合+高覆盖”的方式进行黄土山地“两宽一高”采集攻关,覆盖次数由460次提升至760次,通过降低组合井数及药量、增加覆盖次数提高地震资料分辨率,满足油田公司的地质需求和绿色勘探的要求;将井炮SSC分布式激发控制融入VPM激发管理技术当中,实现对井炮采集、震源采集的统筹管理和实时监控,稳步提高野外生产采集的质量和效率。

“在平原区勘探向黄土塬探区的转移中,物探处形成了少井组合、井震混采的‘两宽一高’全新技术方案,单炮激发药量下降了50%,覆盖次数增加到800次以上,震源生产比达到43.3%,真正实现了绿色勘探。”承接项目任务的经理于洪东对技术创新带来的改变欣喜不已。

关键环节

智能建设

实现工序管理扁平化


生产管理在线上进行监管

随着信息化在勘探领域的不断渗入,项目的生产管理已经由原来的人工、地面转向到电脑、网络。生产的各类信息上传至网络,物探处、地震队、工序专项负责人、信息上报人员“四级联控”,制度化、流程化、表单化、信息化的生产管理模式实现了各级领导对生产环节“统筹+监管+协调”的立体式管理。

宁西项目部与信息技术人员对项目中信息传递和具体管理措施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现有办公软件进行“定制”优化,开发并上线了符合宁西项目生产实际的地震队信息管理、地震项目成本管理、HSE隐患治理、现场检查、职工健康管理、任务管理等模块。涉及野外作业的班组员工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任务书、提交当日任务量;质量控制人员可以通过现场反馈回来的视频资料对现场作业进行实时监管,并可以通过软件汇总任务完成情况;安全管理人员通过现场反馈的隐患对重点环节、关键点位进行“整改+回防”,为生产的本质安全提供保障;各班组人员可以提前在软件中查找任务区域,做好后一天作业的路线查询和工具准备。

特别是十月份以来,项目所在地区处于疫情防控的重点区域,核酸检测、双码及行动轨迹的信息统计量巨大。项目组特申请在管理软件中加入疫情防控信息上报模块,每日由员工自己提交轨迹信息,由系统自动归纳整理,迅速完成当地政府、公司和物探处要求的信息上报,为员工的健康撑起“安全伞”。

融合之路

先锋引领

发挥党员红色力量


作业人员通过手机提交当日任务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宁西项目部在项目筹备期就组建了联合党支部,11名支委、48名党员团结互补、形成合力,围绕不同班组和岗位制定工作目标和考核指标,借助党史学习教育、“三会一课”、党日活动等平台开展多样化的“现场”活动,为项目生产“聚人心添助力增合力”。

为了凝聚强大的思想共识,联合党支部将承包商外雇人员中的党员也纳入到日常管理当中,建立党支部例会制度、定期组织党史及理论学习、开展专项讨论会,支部委员走进班组和生产现场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帮助员工群众解决难题;号召队内党员全部带上“党员袖标”,在岗位工作中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队内党员采取“十字”网格化管理,横向到党员责任区建立和引领作用,纵向到班组业绩的评比,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组织全体党员签署《党员承诺书》,并以“传帮带”“一带N”活动为载体,开展互帮互助;借助“提质增效劳动竞赛”的活动平台,号召各班组党员围绕生产现场的需求积极创新,助推项目提速提效。

12月20日深夜11时,当最后一台震源缓缓驶出作业区,队内全体员工用严谨和坚毅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了宁西项目,获得了甲方辽河油田公司领导的高度认可,也为物探处“十四五”开局之年的攻坚之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党旗红、中国红、石油红,绚丽的红色在黄土高原交织融汇,唤醒了沉寂在地下的油气资源,更为国家新时代发展绘制出更为绚烂的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