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张虎)“本站是重庆主城主要供气枢纽站,有5条输气干线在站上交汇,最高日输配气达1450万立方米……”2021年12月,重庆气矿江北运销部两路中心站女员工陈岚带着自信的微笑,用流利的普通话向来站参观交流人员作着迎检介绍。
站基本情况、文化建设、工艺流程、信息化运用……陈岚的迎检解说让前来参观的人员赞叹不已,业务素养高,而且腰板挺直、落落大方。大家一问才知道,3个月前她还是运销部机关食堂管理的一名员工。
什么原因让她甘愿从机关后勤到一线当一名采气工?而且按她的话说,目前这个岗位才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1年7月,运销部被重庆气矿定为“工编挂钩”试点单位,要推进“三项制度”改革和“油公司”管理模式。机关冗员、效率低下、一线缺员,呈现“头重脚轻”现象。改革试点就是运销部工资总额与编制定员挂钩,机关必须“消肿”,向一线流动,而且办公室主任、管理和技术人员都要竞争上岗,不仅“瘦身”还要“强体”,要减人增效。
运销部工作组针对陈岚这样的后勤操作人员,通过积极宣贯“工编挂钩”实施方案,以能岗匹配为目标,采取业绩奖金与部门编制定员、效益效率、岗位等多因素挂钩,业绩奖金分配向业绩好、贡献大、环境艰苦和人员短缺的区域倾斜。
一线班组可以轮休一个月,而且绩效奖金比后勤操作岗高不少,自己又有采气工高级证,陈岚经过思考,很快提交了申请。“中心站有一天迎检了3次,虽然挺累,但感觉很充实,大站迎检体现担当,展示风采,感到很自豪。”陈岚认为现在的岗位更有意义,累并快乐着。
胡军原来在运销部HSE办公室工作,申请到了人和中心站,从来没干采输气的“小白”,在站长、技师带动下,学习业务知识、练操作技能。他也把在原HSE岗位上练就的佩戴空气呼吸器、灭火器操作、气体检测仪检查等“绝活”带给站上员工,进行讲解培训,大家互促共进,共同提高。
干了很多年维修工的潘华伟把自己多年在井站维修的经验带到人和中心站,提升班组对设备故障判断和维修能力……这样的事列比比皆是。
按照新型作业区建设方案,运销部消除了试点时超员28人情况,机关后勤人员 “消肿”成效显著,一般管理、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分流到矿属及其他单位13人,机关后勤操作人员到一线班组工作14人,对比年初机关后勤在岗人数,人员精简近30%,形成了 “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破解了人力资源调配难题和三支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问题,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不断提升员工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