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井产量低、减员快、设备老化、站场分散是重庆气矿开州作业区提质增效面临的四大难点。近年来,开州作业区大胆创新,提速数字化改造、深化井站标准化管理、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为作业区的转型求得先机。
数字化改造 缓解缺员之困
“创新是被逼出来的。”在采访开州作业区经理廖敬时,他如是说。
廖敬以增压东站为例,他说,按管理要求每个增压站需要6人当值,两个班倒需要12人,而东站实际上只有9人。近五年是退休高峰,又没人员补充,一线减员20%左右。无疑,提升生产自动化是节约人力资源,保障生产运行的有效途径。
2018年,重庆气矿强化作业区的自主管理,实施简政放权,出台了将作业区项目审批权由5万提高到20万、让作业区承担研究课题等政策,开州作业区立即启动数字化改造和工艺优化。
阀门的远程控制是重点目标,持续攻关4年,如今第一、第二代、第三代产品已投入使用,第四代产品的研发思路已酝酿成熟。10月22日,在天东51井的采气树旁,作业区副经理唐兴波介绍,正在开发的第四代远程开关井系统,将实现对气量的实时采集,投入使用后,可减少开井前计量建设环节,为快速投产创造条件。
2020年,作业区主动向西南油气田公司申请 《老气田数字化转型升级关键控制智能化技术研究》科研并成功立项,今年9月,该项目已通过公司中评估。此项目将形成老气田数字化转型推荐做法,为老气田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化解决方案。“压力肯定有,大家都很拼,春节我们廖经理还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学编程。”项目副经理陈智勇说。
有了政策的支持,采用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的方式,作业区相继实现了阀门远程控制的轻便部署、气井远程开关、气井智能生产、气田水自动转输回注、区域联锁控制等,为老气田提质增效形成支撑。
创新思维 打造标准化井场
近日,笔者走访了5个井站,所到之处无不是赏心悦目。蓝天白云下,红黄相间的管道橫平竖直、石子铺的地面上不见一丝油迹,以前随处可见的生锈接口已难寻踪影、就连以往最不受看的物品堆放点也因配上型材隔离网后,有了“规范”的尊严。
井场上,创新的影子随处可见:阴极保护桩已经改良、固定防冻剂加注铁管的加长管箍代替了铁丝,自主研发的排污装置放在方口井里、库房里塑料收纳盒摆得整整齐齐。
标准化管理无死角,创新思维至关重要。作业区鼓励每一位员工,用新的方法去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细微之处,凝结着员工的智慧。一直以来,接口处祼露在外,容易生锈,保养工作量大,2019年,作业区在井站标准化管理升级中,发现了防爆挠性管后立即购买并组织安装,这一举措让现场标准化管理向前迈出一大步。型材隔离网和以前的铁丝网相比,除了端庄大气、不生锈,还有自行安装、局部更换的降本优势。就铺垫设备的基墩由石材代替砖砌,作业区算过这笔帐,请民工至少两个人需600元,因民工技术差异,不能确保效果,用石材只需把尺寸告诉商家,送货上门铺上就用。石材代替砖砌,即经济又快捷,并且更养眼。
在近年持续的井站标准化升级改造中,作业区求新求变,形成了一套井站现场标准。
创新文化 奠定创新之基
“以前清洗孔板,要搭上梯子拆下来,再拿到地面上操作,现在梯上有操作平台,拆下来转个身就行。”在增压西站,采气工陈军站在梯子上,高兴地演示着。
他脚踩的梯子是上个月才安上的。安装梯子的需求是在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中,班组向作业区提出。两周后问题就到解决。做梯子的型材由作业区向商家定制到站,班长熊侫丹带着一名班员进行的组装。如果按以前的做法,购材料自行切割焊接,那是费时、费力又费钱。
“传统观念是有需求找厂家,现在是找标准、找解决方案。”廖敬对队伍的这一思想转变倍感欣喜。“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与渔。”这既是作业区发展的需要,也是对员工的培养理念。作业区引导员工先思考后动手,努力为员工创造学习和展示的机会。从思想引导到培养、从平台搭建到奖励机制优化,历经多年,开州作业区已沉淀下朴实而厚重的创新文化。
开州作业区早有“人才孵化基地”的美名。西南油气田采气技能专家工作室领衔人刘辉离开作业区后,时常想起和技术员、领导共同探讨的幸福时光。集团公司金牌培训师王川洪在作业区工作了10余年,他对作业区的培养心怀感激。近两年,开州作业区为上级输送专业技术管理人才13名,操作技能人才14人。2020年,钟均灵在全国采气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银牌,程浩然在2020年全国创新比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