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讯员 陈富红 张凤琼)近年来,重庆气矿工艺研究所坚持问题导向,攻坚克难,成功打破柱塞工艺在直井浅井的应用边界纪录。截至11月,顺利实施深井及大斜度、水平井等柱塞工艺井20口,增产增效显著。
前期,川东地区柱塞排水工艺仅在直井浅井运用试验,随着气田的不断开采,后期自喷带液生产困难,主力气藏石炭系大斜度、水平井也出现带液困难,且大部分气井井深超过4000米,为此,工艺研究所紧跟步伐,在深入总结浅井柱塞工艺应用效果基础上,坚持技术攻关,先后开展“川东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配套技术现场试验及应用”、“大斜度、水平井柱塞气举工艺先导性试验”等科研项目,通过优选优化柱塞配套工具及工艺设计、开展先导性试验,适时跟进生产动态、及时优化调整柱塞生产制度等举措。
重庆气矿第一口自营页岩气黄202井成功投产以来,因其井筒积液于2020年12月出现自然停喷。自今年4月16日起,该井柱塞工艺稳定运行且带水生产平稳,标志着柱塞工艺排水采气在重庆气矿页岩气开发领域成功投运且获得实效,目前已在两口页岩气井中成功运用,井斜角达到68.4度。随着该工艺的广泛应用,工艺研究所结合各井生产实际及工艺特性不断总结经验并探寻技术突破。在工艺上实现了井口焊接配套工艺流程至井口一体化整装工艺流程 “变身”,进一步简化流程、节省费用。
研究所在抓好现场工艺故障处理的同时重点诊断气井开、关井制度的合理性,针对因管网压力影响柱塞正常运行或因开、关井时间不合理等情况及时提出调整优化建议。截至目前,今年共优化柱塞4井次,累计调整柱塞生产制度34井次,确保柱塞工艺及生产平稳运行。
研究所使用的柱塞工艺先后在天东 21井 (柱塞下深4963.13米)、天东007-X6井(井斜角59.0度)等井成功运行,自此突破川东地区应用井深及井斜角纪录。截止目前,常规气井应用柱塞工艺已达18口,日均产气24.0万方,每天减少加注起、消泡剂140.0公斤,有效助力气矿措施挖潜、老区提质增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