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待兴,加快能源发展关乎着国计民生和国防安全。此时,中国天然气工业还一穷二白,探索之路艰苦卓绝……川东石油人怀揣着“油气强国”的梦想,凭借着一腔赤诚和苦干实干的精神,探明了卧龙河气田,川东气区的雏形基本形成。
创业 苦干实干开天地
“气田开发初期,含硫量高、凝析油多,分离器提浓塔必须每年检修。彻底清除污物,就要进塔。由于有些员工过敏,一进去就皮肤就大面积红肿、瘙痒。医务室简单处理,又继续干活,每次都是半个月检修期完成后,才去医院彻底治疗。”卧龙河集气总站第一任办站罗立然回忆。七、八十年代,气田开发大会战如火如荼。由于卧龙河硫化氢含量高、产气层位多,只有边勘探、边开发、边建设,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虽然基础条件差,卧龙河气田人依然大干快干、苦干实干,卧龙河气田的壮美轮廓逐渐清晰———卧58、卧66等石炭系高产气井的陆续投产,一个个采气站、增压站、净化厂站渐渐立了起来。
建设初期,遭到法方技术打压,当时我国还无法开展高含硫气脱硫,为使卧龙河气田重新复活,川东气田上的新寺区新3井,一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天然气井站,骤然成了全国天然气工业焦聚地。在国家石油工业部的指导下,一车又一车的物资运了进去,一批又一批外来人员进进出出,经过多年的技术攻关,参加试验的科研人员解决了中国天然气工业的一大科研攻坚难题,此致川东卧龙河高含硫气田迈出了稳健的第一步。
脱硫技术解决了,脱硫材料又成为了当时面临石油人的一大拦路虎。据史料记载,在国家石油工业部的宏观把握、指导下,相关单位在卧龙河气田上的卧9井现场对设备、阀门、仪表、管材等进行抗硫、防腐试验,找到了可抗硫的钢材和防腐办法,经过1年多的时间,又发现并研制出了一种09锰钒的防腐钢材,但由于成本昂贵,且原料缺乏,科技工作者继续新的探索、攻关,最终发现了20号钢材,给中国开发高含硫气田注入了强劲之力与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基础。1973年8月4日,我国第一座高含硫气田上的低温集气站1号站竣工,日最高集气200万立方米。1972年11月建成了从卧龙河气田上申垭口计量站至重庆沙坪坝区全长130多公里、日输气量250万立方米的输气主干线及沿途向用户供气的新六中、两路、贺家湾配气站。1973年1月,日处理含硫天然气250万立方米、日回收硫磺140砘的卧龙河脱硫厂基本建成,卧龙河气田整个地面配套建设工程基本完成。
“建设初期30个人挤在一间农民土房,夏天没有风扇,冬天没有暖气;喝的水要到两公里外去挑,洗澡要到一公里外的队部。食堂没有桌椅,党员干部带头蹲地上吃饭,还教我们围成圈,边吃边讲笑话……像家人一样,很怀念当年……”罗立然说。当时不仅生活条件艰苦,生产条件也不相上下,没有条件做设备外防腐,就戴上自制的棉布脸罩,除锈刷漆,一天下来,除了眼睛全身都是油漆。沾了油漆的衣服跟“盔甲”一样,硬帮帮的;没得清洗液,就用香蕉水洗脸,熏得人眼泪直流、皮肤浮肿,自娱自乐互称“盔甲侠”。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无数卧龙河气田人充满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川东地区整装气藏勘探开发过程中,留下了独具风采的创业华章。
辉煌 闪亮成就谱荣光
随着卧龙河气田勘探钻获的气井不断增多,1个集气站,几口气井采气,已经不能适应气田开发的需要和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1977年5月,卧龙河气田南半部上的2号低温集气站初步建成投产,正式竣工后日集气能力250万立方米。同期建成的配套工程还有卧2、7、8、13、19、23、25、27、33共9口内部集气井的井站装置。
石油沟气矿从加强卧龙河高含硫气田的管理需求出发,在该气田上新组建了采气5队,分管气田南半部的2号站和多口井的所有设施以及新市、双龙等气田。
也是在采气5队组建的大致时期,地处重庆市长寿县境内的国家重点工程四川维尼伦厂竣工在即,投产之始就需大量天然气。为切实保障国家重点工程的需要,卧龙河气田加大开采力度,又一高产量气井卧6井投产,1号站每天试开气量210万立方米,并在位于长寿县城边缘倒水桥输配天然气站进行了 “向四川维尼伦厂供气点火祝捷大会”,以此表明石油企业为提供优质气源,已作好了充分准备,卧龙河气田的气量之后便源源不断地输入川维厂。
1977年石油沟气矿在相国寺构造上的相18井钻获了石碳系产层,终于撩开了石碳系的神秘面纱,奏响了震聋发馈的特大喜讯。依据相18井的理论与实践,在卧龙河气田卧65井钻获了石碳系气藏,为在卧龙河气田大规模勘探开发石碳系气藏提供了可靠依据,从1980年7月至1990年底,卧龙河气田上相继造成投产石碳系气井共290,卧龙河原有嘉五一、嘉五四三、嘉三几大气藏,石碳系100多个亿立方米的储量,占整个卧龙河气田总储量的1/3强,使其成为卧龙河气田主力气藏之一,这对再度提升卧龙河气田在四川盆地乃至国内天然气中的地位与影响,作用不同寻常。更重大的意义在于卧龙河气田石碳系成为整个川东气田产能获取的助推,其生发的动力呈幅射状延伸扩张,福成寨、张家场等气田均发现了石碳系,成为川东气田天然气产量的历史性突破,产气量由年产20亿立方米上升到年产30多亿立方米,占当时整个四川盆地年总产量的50%,成为整个盆地产气量的半壁江山。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池干、大天池等气田成组、连片开发,南、北干道等集输气都要汇聚至卧龙河气田,卧龙河集气总站应需而生。川东气田产量快速增长,卧龙河集气总站也随之进行了数次重大技术改造,成为当时全国陆上第二大集气站。
“我刚到卧龙河集气总站的时候,集输气量还处于高峰时期,从总站输出的天然气要进入到川渝天然气集输管网,担负着四川、重庆两地民生保障的重要使命,单单在重庆市内就承担了全市80%的供气量,当时就觉得责任很大、很重,但是很光荣。”原卧龙河集气总站班长张敏说道。
40项各级荣誉铭刻着辉煌,记录着这支责任心强、技术扎实、敢打能胜“铁军”的奋斗历程。从这里出发,23名科处级干部、26名技术、技能专家、骨干走上了上了领奖台、走上了领导岗位。他们,用杰出与精湛、用执著与奉献,将石油天然气工业事业的发展与人生命运紧密相联。他们,见证了卧龙河气田乘风破浪前进的辉煌!
传承 薪火笃志铸油魂
一茬又一茬员工成长、离开,随着气田开发进入中后期,老气田产量逐步递减,一批批充满朝气的卧龙河人站在压力面前,如何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是当前所面临的直观问题。
“洗尽铅华,即便历尽沧桑,亦是扑鼻暗香”。卧龙河的发展历史不仅折射了上一代石油人从无到有的经历,更是对企业发展、社会发展的一种诠释,站场楔式闸阀已经被平板闸阀、电动阀门所替代,双波纹差压计被高级孔板阀所替代,许多老石油对“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记忆犹新,如今,随着数字化气田建设的不断深入,已经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生产数据与流程检测。自动化技术升级的映衬下,是老一辈石油人对科技日新月异对生产便利的敬畏,也是前辈们给新一代石油人扎根卧龙河气田带来的便捷“礼物”。
当年的土路已荡然不存,水泥大道坦荡通畅。净化厂、配气站、集输站、增压站等天然气设施,比比皆是,满目不暇。纵横交织的管道,林立耸挺的塔罐,星罗棋布的井站,铺陈罗散,随处缀点。新一代的石油人,他们以传承企业精神、恪守奉献精神为要求,通过日积月累的管理不断沉淀与实践探索,形成了“聚气、聚人、聚神、聚心”为主要内涵的“聚”文化,在产量逐渐下滑的年代,唯有加强技术学习,从管理制度上入手,方能挑起时代的重担。
在制度管理上,细化管理规程,建立工作质量标准和考核规范,以每月一次业绩考核、应急预案演练,每周一次综合检查,每天一次工作小结,每班一次技术互问,定量措施,做好日常工作具体量化。在安全管理上,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受控管理要求,细心维护、精细操作设备设施,跟踪落实、执行的效果和质量。形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在素质培养上,制定周密培训计划,将培训责任落实到人,培训时间细化到天,稳步提升培训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员工安全能力目的。
卧龙河气田如潮似海的气量,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无以伦比的贡献。经集团公司、油气田公司严格审核后,2012年荣获集团公司企业文化精神教育基地,2019年更名为石油精神教育基地,同年荣获油气公司党员教育基地称号。
卧龙河气田很小,小到如一弯流淌在田间浅浅的河流。
卧龙河气田很大,大到开启了共和国高含硫勘探领域大门。
光阴倏忽,历史的精彩早已熔炼成力量,鼓舞着卧龙河气田人战胜一切困难,在川东大地谱写了一部中国整装气田高效开发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