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兵

    期次:第991期   



初心未改、军魂犹在。在东方物探西南分公司测量工程中心三队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用实际行动诠释“退伍不褪色、离军不离党”的退役军人品质,展现一线物探人的风华正茂。

满林:我是一名“排头兵”

退役14年,打磨14年。满林从父亲手中接过野外一线的担子,父亲当年是爆炸工、西南物探分公司劳动模范,如今满林是第三测量工程队的测量组长,屡获优胜个人、先进工作者、技术能手等荣誉。建党100周年之际,他手捧西南物探分公司“优秀共产党员”的殊荣,感受着“党员”两个字的份量。

1986年出生的满林,在平均年龄近50岁的野外作业队,只能算小字辈儿,因为年轻,他学啥都快,干啥都行。曾经当了近十年爆炸工,在转行干测量的第二年,就在测量职工技能技术竞赛中获得二等奖和“技术能手”称号。他说,测量是物探作业的“排头兵”,“排头兵”随时都要冲在前。

两年前,西南物探测量业务触及非物探领域的工程测量市场。满林的机会来了,他率先报名参加西藏电力GNSS数据采集,随后在中缅油气管道数字化恢复项目,凭着一股子拼劲,成功挑战了基准点建设、线路航空摄影测量和地下管线探测等从未涉足的新技术。

几年的历练,毛头小伙儿已是“杠杠”的测量组长。在公司“大专业化”进程中,测量作业单元全面实施全要素承包。满林认真学起了管理,严控产品一次性合格率,减少返工、移井,注重安全管理、细节管理,维护保养好设备,圆满完成各项内部承包指标。他带领的施工作业班,综合考评总能站上“排头”。

满林说:脱下绿军装,穿上红工衣,我仍是一个兵,一个“排头兵”,肩上扛着初心使命。


王梓陇:我是一名“后勤兵”

2008年转业到石油单位,今年34岁的王梓陇长着一张娃娃脸,不敢相信他曾是一名武警。

作为基层作业队的人事劳资员,应对着上级部门的“千条线”,绩效考核、工资台账、人员变动、教育培训、上岗资质和就医申报,每一件事,他都事无巨细。

同事说他忙得像个陀螺,走路都带小跑。野外单位没有朝九晚五,手上的事好像一直做不完。近年来,在低成本常态化的趋势下,野外生产班组都在想办法降本增效,王梓陇也总蹦着一根弦。他说:“生产一线的同事比我累,我得在第一时间协助分管领导,算出进项与支出,分析消耗出血点,让班组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控制施工成本。”

今年承接的项目,可压降的空间越来越少。半年过去,锅里的“馍馍”能否做大,上下几十号人都在抠成本想办法。王梓陇找各班组要来设备维修台账、油料台账,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让他很欣慰,设备维修费用与职工绩效、季节工工资严格挂钩后,2021年上半年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4个百分点。合上电脑,王梓陇准备把这一好消息分享给大家,猛然看到手机的时间显示,已是深夜12点。

专注于一件事,就会忘了时间,王梓陇总是这样。

他说:我曾是一个兵,现在仍是一名不起眼的“后勤兵”,我的任务是做好统计分析和后勤服务工作。


李向阳:我是一名“义务兵”

一晃,离开部队17年了,李向阳转业到石油物探野外一线作业队,测量、钻井、协调等野外“活路”他都做过,若说干得最“长情”的岗位,那便是近十年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十年磨砺,他多次获评优秀党务工作者,所在的第三测量工程队屡获西南物探分公司先进党支部、先进集体,跻身“东方先锋班组”行列。

人如其名,向阳而生。30年党龄的李向阳多年来一直坚持,党支部每年都要为员工办点具体事,解决点“闹心事”。

在物探项目低成本战略与高精度要求的大格局下,一线员工难免有顾虑。“紧日子啥时是个头”“干劲从哪里来”?

为了消除这些负面情绪,李向阳和支部委员一起,把工作重心放在“解疑释惑”上,开展“一对一”谈心。讲行业形势与机遇挑战,讲突出矛盾与解决之道,讲“转观念、勇担当、高质量、创一流”的内涵和外延。他说,有些情绪是员工想法的自然流露,谈心是最好的疏导方式。

他在工地上的一次例行谈话,改变了测量工罗乐的心态。当时罗乐父子同在测量队,罗乐觉得干测量没什么奔头,像父亲一样跑几十年野外。李向阳和罗乐谈测量的前景,谈工程测量人才的抢手,罗乐积极报名参加无人机驾驶培训并顺利取得超视距驾驶员证书,拥有了新技能的他现在成了“抢手”的角儿。

李向阳说,我曾是一个兵,现在仍是一名“义务兵”,一名“话”稍微有点多的兵。(余禄和何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