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就是胡雪岩。胡雪岩是在乾清宫里发过言、紫禁城里吃过饭的真正的“红顶商人”,是“老佛爷”当面嘉奖、大清朝力捧的捞钱专家。1866年,他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赚得盆满钵满。在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他又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筹供军饷、订购军火,随后还依仗湘军权势在各省设立“阜康银号”20余处,并经营中药、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资金最高达两千万两以上,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国首富”。把商业帝国建设到这个程度,他已经无法自已、难以止步了。于是,每天有四五个侍卫环伺在他身边,与他寝同榻、食同座,上厕所都跟着,美其名曰是保护安全,其实是“老佛爷”派来的跟班。
结局没有悬念了。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的蚕丝厂投资失败,家资去半。“老佛爷”趁机下令,将他革职查抄,严追治罪。从此,他遣散姬妾仆从,一贫如洗。
一代巨商从原点出发,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作为思想的激励是动力,作为现实的追求则很可能是灾难。
可为什么人们还是把这句话奉若神明呢?因为有一个“马太效应”在左右人们的思想。
马太效应来源于圣经 《新约·马太福音》 中的一则寓言:从前,一个国王要出门远行,临行前交给3个仆人每人一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个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一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尽心尽力地守护着,生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
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锭银子赏给了第一个仆人,并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赢家通吃,这就是“马太效应”。这个效应之所以被追捧,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大量“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有的人仅在某个场合露个面就能赚到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出场费,有的人仅挂个名就可以拿到普通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拿不到的丰厚回报。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每天流汗流泪,生活质量却始终在相对下降,有的人连结婚、生子这样基本的生存需求都变成了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于是,他们不惜一切也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再强大,这就形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强者的文化。
于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成了一面旗帜。
但不能不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马太效应”是短视的。
它解释的这个世界是短视的,因而它力图推动的这个社会也是短视的。从长远看,所有的进步最后都必然走向倒退,所有的成功最后都必然走向灭亡。因此,百尺竿头不是更进一步,而是要推陈出新。否定自我、重塑自我,这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红顶商人”为什么最后不红了?皆因没有做好另一个自己。
那个寓言里的国王为什么要收回第三个仆人的那锭银子?是嫌弃他无能,还是恨铁不成钢?显然都不是。他是在警示后人,如果你不走出自己的思维定式,那么你越努力损失就越大,这个世界无人能帮得上你。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无论是成功者,还是不成功者,大家都是如此。没有百尺竿头,也没有更进一步,有的永远是迎风而进、逆水前行,永远是改变自己、突破自己。
百尺竿头与时俱进,更进一步推陈出新。这才是对“马太效应”的最好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