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有人说,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但无论怎么定义,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的以自己的职业为荣。
庚子初,在一场突发的疫情面前,我的职业,如手中变焦的镜头,让我将荆楚之地慢慢拉回了百里矿区。这里,虽不是疫区,也没有让人忧心忡忡地增长病例。然而,在这座普通的石油城里,同样打响了一场同仇敌忾的阻击战役。
正月初七晚8点多,当我还在通过电视新闻画面,来了解和感受新冠肺炎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单位的一个电话将我带回了现实:油田45个小区连夜封闭施工,记者需兵分三路随行采访。那一夜,我顶着凛冽的寒风,紧跟公司领导的脚步,匆匆地行走在江南各小区。焊花闪闪中,抬铁板、操焊枪的员工那一张张勇毅的脸,凝成了寒冷空气中最美的风景。
此后,我多次跟着公司督察组深入社区就疫情防控落实情况进行采访宣传,也因此和物业人员有了更多、更深的交流。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这支我平时并不太了解的队伍,总能呈现出我意料之外的智慧与坚强。他们吐着哈气,询问着,记录着,口罩外的睫毛上、额前的头发上,总是挂着一层厚厚的霜……也是在一次次采访中,我才知道,在门卫站岗的,并不都是保洁员、保安员,还有各采油厂,包括公司的机关干部。他们,都是主动请缨来轮流值守的,完全不怕这是防疫第一线。
后来,防控形势渐渐好转,矿区开始全面复工复产。当我一次次深入前线的时候,看到原本弹性工作的党员干部,早已提前返岗;看到取消了通勤车的员工,正开着私家车在现场巡检……每天,大家就是闻着84消毒液的刺鼻气味,吃着单调的分餐盒饭,奇迹般地保障了油气生产步调平稳、目标不变!
吉林驻地是这样,那么,天山脚下呢?黄土高原呢?作为记者,我在一次次电话连线中,感受着另一番滋味与深情。
尹建忠,新疆吉木萨尔前线生产科干部。疫情期间,他顶着新疆地区20多摄氏度的昼夜温差,平均每天要忙十四五个小时而深藏着内心的苦楚:他本人在新疆地区连续忙碌超百天,妻子在长庆坚守近80天,儿子独自在家近80天,一家三口,“兵分三地”近80天……同样是这种情况的,在陕甘宁蒙各省区的长庆外输人员中,还有很多很多。
为了阻断疫情可能的传播途径,油田公司对所有外输员工倒班制度按下了“暂停键”。从大雪纷飞到草芽萌动,这两千多人在黄土高原硬生生连续坚守了90多天。直到3月10日清晨6点,查干湖机场到银川的一次点对点“包机”复工倒班,才使松原驻地与长庆黄土高原之间实现了亲情流动。然而,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他们却早已将真情真意写满了各个荒芜的山头。
疫情发生以来,由于道路交通中断,很多边远岗位闹起了粮荒和菜荒。为了让员工吃好喝好,各项目部党员干部就分片分区域承包,为员工送米面菜等生活物资。有时山路不通,他们就徒步几十公里扛上去;有的员工常用药不够了,项目部领导就兵分几路为其协调购买;快递寄不到的物资,他们就四处求人、求车帮忙代送;山里的男同志头发长了,项目部干部就背着个人的电推子,翻山越岭挨个为员工理发……前线是一家,前线后线更是一家。新立采油厂劳务输出女工王丹母亲突患心脏病和重度脑血栓住院,身为独生女的她却因疫情无法“飞”回老人身边。新立采油厂就及时组织人员接送王丹母亲住院救治,并安排专人进行照顾,除掉了王丹的“心病”。
据统计,在暂停倒班期间,还分别有5位坚守长庆员工家中的老人去世,均是这些员工所在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第一时间替他们尽孝,料理后事。
没有永远的晴天,也不会有永远的雨季。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是渺小的。然而,人抱团之后所迸发出的力量和能量,却永远超乎想象。
我要感谢我的职业。是这个职业,让我用亲耳听到的、亲眼看到的,一次次冲破了眼前的迷雾,清楚地看到了阳光。一个时期以来,在病毒笼罩的穹顶之下,我所闻及所见,是一个记者的真实,也是生活的真实,更是吉林油田抗“疫”的真实写照。我由衷地为每一位吉林石油人感到骄傲,也因此而坚信,吉林油田的日子一定能越过越好!
“一场疫情,我感悟到什么”“一场疫情,我感悟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