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石油报社  
上一期    下一期

邂逅“三里湾”

   期次:第8288期   作者:□一叶知秋

出山西平顺县城,往南约三公里处有一个叫“三里湾”的村子。从外表看,这个村子和千千万万太行山里的小山村没有什么两样,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几个好友利用闲暇时间到山里游玩。我们驱车沿着公路行驶,随性而行,快要接近“三里湾”村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一个崭新的赫然矗立的大广告牌,上书“三里湾·赵树理创作故居”十个大字。难道赵树理的《三里湾》是在这里创作的?一个大大的问号立即萦绕在我的脑海中。

我们驱车驶入村子,只见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雕塑。往南,一排排民房的边墙上写着“三里湾”村简介和赵树理与这个村子的故事。我们饶有兴致地阅读这些文字,心中的疑惑彻底消除。与此同时,我们不约而同地在心中对这个平凡的小山村生出一种敬意,或许是因为赵树理和他笔下的著作《三里湾》的缘故吧。

赵树理是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人,曾在长治第四师范学院学习。因为出生在农村,他对民间戏剧、秧歌小调及农民的口头语言比较熟悉。1943年以后,他相继创作完成《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和《三里湾》等家喻户晓的代表作,被文学界和读者公认为山药蛋派创始人,人称“铁笔”

“圣手”。1940年,赵树理到平顺县川底村(现在改名为三里湾村)调研、生活,和当地农民郭玉恩、李顺达成为好朋友。为了撰写反映农村合作社开展情况的文学作品,1951年,他离开北京再次来到庄稼还是那样绿、乡土饭还是那样香的川底村考察和体验生活。

当我们在旗杆院塑像广场漫步的时候,“三里湾”村党支部书记主动跟我们攀谈起来。据他介绍,“三里湾”村其实是分布在平顺西沟里的南湾、东湾和北湾三个村子的简称。要想饱览“三里湾”村全貌,需要爬到村子对面的半山腰。于是,我们一行人穿过马路,开始爬山。山中的空气夹杂着一丝泥土特有的清新气息,路边的沟沟壑壑生机盎然。随着季节变换,不规则的麦田穿上金黄的外衣,在单调的大地上呈现出迷人的几何图案。沟垄边、半山坡上,白的杏花、红的桃花和黄的迎春花……一丛丛、一簇簇高低错落,争相绽放、姹紫嫣红。一阵微风拂过,朵朵花瓣纷纷扬扬地从树上枝头飘落,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翩跹起舞。站在高处,整个西沟清晰地映入眼帘。

“三里湾”整体布局井然有序,算得上是一处风水宝地。我们随着山间小路悠闲地走动,“三里湾”仿佛也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前行。

下山后,村党支部书记又领着我们去看赵树理创作故居。转过几道弯,我们来到位于村子西北面的一处院落。院门是常见的半圆形两扇拱门,院墙下半部分为石头砌成,上半部分由黄土夯筑。门楣上挂着一个牌匾,上书“赵树理创作三里湾时的住所”。走进院子,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院子中间的一口石砌水井。正对院门的北面是一间由黄土黑瓦砌成的小屋;西面是依着黄土坡用石头箍成的两口窑洞,据说当年赵树理经常在窑洞开会;靠东面有两间黄土黑瓦的屋子,一间用作展示赵树理与“三里湾”村之间故事的展览室,另一间就是赵树理创作《三里湾》时的住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院门倒白墙上依次写着川底村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章程、社员逐年入社情况和十五年规划表。亲眼目睹一组组数据,我才真切地感受到当年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民争相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火热场面,感同身受般体会到他们高涨的劳动热情。此刻,我终于理解了赵树理为什么要来这里体验生活。

川底村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村子。在展览室参观时,村党支部书记给我们讲了一件有意思的事:川底村刚开始搞农业生产合作社时只有18户农民参加。这位党支部书记喃喃自语道:

“安徽小岗村刚开始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也是只有18户农民参加,难道我们两个村之间有什么神秘的联系?”

在川底村生活期间,赵树理与村里的农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每天细心观察人们的行为举止,《三里湾》在他的脑海中逐渐形成,“一夜、一天、一月”的框架线索逐渐清晰,小说里的“铁算盘”

“常有理”等人物形象也逐渐鲜活丰满起来。川底村火热的生活促使赵树理拿起笔尽情讴歌时代的发展,淋漓尽致地展现农业、农村、农民的新面貌。在赵树理故居,我依稀看到赵树理披着外衣、盘腿坐在炕上,没日没夜地写作、修改、再写作。数不清的日夜里,只有炕桌上的一包香烟、一个砚台、一把算盘、一盏油灯和越来越厚的稿纸陪伴着他。就是在这种环境与条件下,历经一年时间的创作雕琢,小说《三里湾》问世了。后来,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花好月圆》。有人说《三里湾》是赵树理创作的文学艺术巅峰之作,我想这或许和他在川底村度过的那些激情岁月有关吧。

“三里湾”村和安徽小岗村是新中国建设发展进程中涌现出的鲜活浪花,如今,这些浪花已深深地刻印在新中国发展历程的灿烂画卷中。我相信,不管是我有缘邂逅的“三里湾”村,还是赵树理笔下的《三里湾》,都会永远住在我心中。

华北石油报社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华文融媒云